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「菜包」,這麼簡單的兩個字,落在閩南人的味蕾之中,成了另一種稱呼:「草仔粿」。然而,這相同的詞匯,換做客家人的口齒咀嚼,便有了與眾不同的風味與情感。

 

客家人,他們早期以種稻為生,收割後,便換上了蘿蔔的種子,等待另一次的豐收。而當蘿蔔成熟之後,人們會將吃不完的蘿蔔曬乾,儲存於家中,將其化作冬季的溫暖糧食。於是,客家菜包就此誕生,它以糯軟的米皮為外,內藏蘿蔔絲、香菇和肉末,每一口咬下,滿溢記憶的味道。

 

這款菜包的形狀,好似將小豬困在竹籠中,因此,人們又慣稱它為「豬籠粄」。那曬乾的蘿蔔,它象徵著客家人堅忍不拔與節儉的精神;而那個狀似豬籠的形狀,則散發著生活的溫度與親切。看似普通的小吃,卻在客家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 

提到菜包,每個客家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滋味,每一戶家庭的記憶中都儲存著對它獨有的情感。鄒記想將這一份記憶,這一份味道,分享給更多的人,讓大家都能品嚐到屬於客家的美食,記住屬於鄒記的味道。